"美国媒体经常抹黑中国,因为这样好卖"
发表于 : 2020-04-19 18:57:42
2月12日,美国脱口秀演员艾杰西(JesseAppell)在家乡波士顿组织了一场公益演出,演出视频之后引爆了社交媒体。艾杰西不但向全世界展示了武汉和全国人民抗疫的积极乐观态度,而且通过此次演出为武汉筹集了上万美元的缮款。记者就目前美国抗疫现状,以及“跨文化幽默”等话题,采访了艾杰西先生。
记者:艾杰西先生你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采访你的机会。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美国对新冠状病毒疫情的防控情况。最近这几天,你的个人生活有没有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你目前在波士顿的家里,当地民众的情绪目前如何?
艾杰西:目前根据我的观察,美国越来越有当时中国疫情严重的时候,大家都隔离在家不出门的那种状态。
但是从一月底到二月底这整整一个月,美国社会在各个层面上都没有真正重视病毒的传播。就波士顿本地来说,大家对疫情真正开始改变认识大约是3月13日左右。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NBA和各种大型体育联赛陆续停赛,民众才发觉事情真的不好了。
NBA停赛48个小时后,马萨诸塞州州长宣布所有非关键社会的行业都要关门暂停营业,这两天管得更严了。我现在一整天最多也就是出一次家门。我家房子旁边有一条小河,我最远就是走到河边散散步,尽量避免接触其他路人,吃饭什么的基本全都是外卖,有了天天在家工作的那种感觉。
相比其他美国人,我一直追踪武汉抗疫的讯息,北京和大陆的一些朋友在二月份的时候一直也在告诉我中国国内的即时情况,回到波士顿之后我也马上组织了公益演出,所以我的脑子进入疫情的状态已经至少7周了。中国的趋势一天比一天好,美国的趋势却一天比一天差,我觉得我的脑筋最近都快废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民众的情绪还好,但谁知道之后事态往什么方向发展?我的家人现在都很着急,现在这种情绪都开始感染到我了。我也希望生活尽快回到正轨。
记者:你在波士顿组织的援助武汉抗疫的那场公益演出,传播效果可以说是爆棚了,你虽然是个职业的喜剧演员,在那一刻有半个外交家的感觉,因为演出筹到的善款不但给中国一线医护人员不小的物资援助,也在精神文化领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乐观态度。
艾杰西:那场演出是一月底开始安排的,当时我的感觉是生存在两个世界,中国人天天在刷微信,出不了门;美国则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好像病毒完全不存在一样。我只有一个脑子,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况,我也在想如何把两者打通,我做这场公益演出也是为了提醒美国人,这场疫情肯定也会马上就要来了,而且美国人需要深刻理解当时中国人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美国人早晚也会遇到。
无论如何这些故事都是美国观众需要知道的,同时我还了解到武汉当时的医疗和其他物资比较短缺,需要捐款捐物。用一个方式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搞一个公益演出。这个演出的视频哪怕在网络上反响平平,没什么人看,那我依然会觉得它很成功,因为确实筹到了很多款项,捐了物资,也让美国人和中国人坐在同一个地方看同一个故事。当时的华人看了之后说对他们的心理也有很多的安慰。但是视频后续的影响比当天演出的影响还大,这一点让我没有想到。
记者:非常感谢您对中国的支持。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到疫情的时候,频繁使用“ChineseVirus”(中国病毒)这个称谓,给中美在外交层面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容易造成亚裔被种族歧视。你是否觉得“跨文化幽默”是一个能抹平文化和意识形态隔阂的有效方式?
艾杰西:在这个话题上我想表达两点。第一,特朗普绝对不代表所有美国人,他只能代表他自己,他有什么,无非是他的平台大而已;第二,我希望中美双方的沟通需要更深入一点。美国媒体经常性的抹黑中国,因为这样的话语很有市场,当然这样的新闻也是有选择的传到中国的,并不代表美国当地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都是负面的,其实美国媒体还是有很多夸赞中国疫情防控得当和老百姓多么勇敢乐观的。
作为一个喜剧演员,我知道在台上什么样的话题更能让观众笑。中西媒体话语体系的碰撞这个话题不好笑,我也很难逗观众乐。但这个问题你既然问到了,我也想借助观察者网这个平台,告诉大家其实美国媒体对华报道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糟糕。
记者:提到“如何把观众逗笑”,中文有个词叫“包袱”或者“梗”,英语相对应的叫“punchline”。你台下的观众是一群美国人或者是一群中国人,面对这样的差异,你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模式是不是不太一样?
艾杰西:一般来说,如果我想逗观众笑,我首先觉得段子要能把我自己逗笑,自己都不觉得好笑,那观众马上就能看到我不是一个很高级的演员。在生活中,如果我看到一些事情比较好笑,我会记下来,而且我会更关注除了我之外,谁还会觉得这个段子好笑。如果某个生活体验只有美国人会懂,那这个笑话我基本只讲给美国人听。但是如果某个段子是带有一定情景作为语意背景的,比如租了房的人更懂,或者刚分手的人更懂,那在编创的过程中,即便是面对中美不同的观众,思维也不会那么不一样。
我自己觉得好笑的,我先不评价它,而是先用手机里的档案簿先写下来,如果恰好有一个独特主题的演出,我就会思考有没有契合这个主题的段子,把之前记录的梗融合进去。当然这需要实践的验证,观众的反馈会让我知道哪些段子改编成功,哪些不成功。
记者:你可否再介绍一下当初在中国学习的一些经历,比如是如何拜到相声名家丁广泉先生为师的?他之前也确实收了不少的外国徒弟。
艾杰西:我2012年开始跟丁老师学习相声,我是拿了福布赖特奖学金来到中国的。福布赖特基金会是中美之间一个很重要的学术交流项目,我申请的课题是“跨文化幽默”。不过那个基金项目只有一年,到2013年底这个基金项目结束了,我还是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而且我也很喜欢这种生活模式,可以自我控制我学习生活的时间。我也没想到一直到现在坚持了七八年,到现在还是一直坚持做喜剧。
记者:你之前参加了一档东方卫视主办的“欢乐喜剧人”节目。这个节目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了你。你在节目中用了一个包袱,就是讲北京和上海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根据你在中国的生活体验,你是否觉得中国的区域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艾杰西:这是肯定的。我感觉相比南北差异,更显著的差异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我是在美国郊区长大的。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我还去过杭州深圳香港等等。
美国东西南北的人对幽默的理解也很不一样。在美国的脱口秀圈子,最有套路的段子是“纽约和洛杉矶的区别是什么”,因为讲的人太多了,所以就变成了套路,再讲的话观众就会觉得你很没水平。
我所成长的城市是波士顿,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古老,虽然人口不多,但学校和博物馆不少,还有很多文化交流的基地,医学和生物学的科研比较发达,肯定和南方、和西部有所不同。生活在美国西部的人,比如洛杉矶人会觉得波士顿和纽约的生活比较像,但是他们的这种想象未必符合波士顿和纽约人的真实体验。这就有点像苏州和上海,两个地方的人肯定都觉得自己和对方有很多不同点,但北京人未必了解。
我对我讲的这些中国区域差异的段子比较满意的原因,不在于某个编剧或者创作人告诉我应该如何如何说,而是这些内容都是我真实体验过的。至少我自己要避免前人已经说过的套路,比如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不同等等。
记者:目前大陆这边的脱口秀和相声的团体有很多,而且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可否稍微透露一下,这个行业在美国的存在状况是如何的?
艾杰西:竞争确实很激烈,但原因很奇怪。在美国的某些深夜秀,比如“吉米鸡毛秀”(注:美国ABC电视台的一档深夜脱口秀),还有大卫·莱特曼(DavidLetterman)等等,他们请的那些嘉宾都是老江湖了,看了四十多年的脱口秀,知道怎么表演。中国这边。只有圈内的人知道谁的水平比较高,谁的水平比较低。
但是大媒体平台、网络公司等等很有影响力的平台,判断水准和圈内人不一样。中国现在的脱口秀演员不太靠段子的质量,而是靠关系和门路,谁和大的媒体平台走得近,谁就可以拿到敲门砖和打开市场的钥匙。真正有判断力的人在圈子内部,但是圈外的人基本上不判断谁长期来说有发展前途。
第二点,据我所知,中国的脱口秀市场体系和全世界其他国家最不同的是,演员需要挂靠在某个娱乐公司,也就是成为某组织的一员,作为旗下的艺人来发展自己。美国的脱口秀演员上台都是soloperformance(个人表演),所以都是个体户。
所以按照我的标准,严格来说中国并没有脱口秀的市场,只有明星的市场。对这个行业的人来说,真正赚钱的不是脱口秀的门票,而是各种签约和接广告,这样才能挣到钱。在这个运作体系下,脱口秀表演本身倒是次要的,谁的广告接单比较大,谁就是成功的脱口秀演员。当然会讲一些段子这是最基本的,但如果要在中国生存,必须要在错综复杂的的商业人际关系中找到门路。找谁签,签约多长,和谁合作多长时间,要搞得很明白。
我个人到目前为止还是保持了个体户的这个感觉,比较难。但是我还能活下来,那是因为我2012年开始说脱口秀的时候很多人还不在,我搞得比他们早一点,把坑占住了。当更多的人进入这个圈子的时候,先不说我水平怎么样,至少我混了一个脸熟,和各个俱乐部的负责人都认识。当然了,对未来我的发展来说,可能签到某一个公司会更好一些。目前有一些我比较愿意合作的公司,给他们办活动,比如和“单立人”脱口秀的关系特别好,“石老板”的创始人也是我的好朋友,还有和办“吐槽大会”的笑果文化公司合作得也很愉快。在办活动的过程中也涨了很多知识。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脱口秀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会很好,五六年前中国观众可能只知道黄西,王自健等等。但是现在脱口秀演员多了,观众的选择从“喜欢和不喜欢脱口秀”变成了“喜欢哪个脱口秀演员”,这样就可以帮助演员确立自己独特的风格,拓宽了个人表达的空间。这种竞争才是有益的,因为竞争的是风格和作品,而不是谁站了脱口秀的C位。
记者:你是一个外国人,这样一个身份是在中国做脱口秀算不算一种优势?
艾杰西:我有一些优势也有一些劣势。我上台一说话,可能观众比较好奇。因为观众想看你的脱口秀,首先心里想的是“我为什么要看你的表演,你值得我花费时间看”。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吸引到一批中国观众可能没有那么难,好奇心在一开始是一个大的帮助。
但是随着时间的拉长,这个优势可能会转变为劣势。因为中国观众会发现我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不一样,喜剧最重要的其实是“同感”。比如我想表达生活中的烦恼,讲一个在地铁上的段子,我想提供给观众的不是“外国人坐地铁会怎样”,而是“一个有烦恼的人在地铁上的事情”,因为我和他们住在同一个城市,地铁上也会发生大家都会碰到的类似的事情。另外一个是语言的障碍,我现在中文说到这个水平大家觉得已经很好了,但事实是显然我的英文更好。很多中国人看起来很容易的表达技巧,很多我都还没有掌握,所以语言的压力始终还是存在的。
比如上次录《欢乐喜剧人》的时候,演员们还要了录一段有关商业赞助的话,“大家好,欢迎来到欢乐喜剧人第六季,我是艾杰西,本节目由xxxx赞助”,就是这段广告词。说实话,这些“非人类”的语言太考验我了,我背得很费劲,当时感觉很丢脸,能读出来确实耗费了很大的工夫,我说不出中国人的那种绕口令的感觉。
对我来说一个很大的优点恰恰是面对美国观众的时候,可以在他们面前自如地用两种语言切换,而很多中国的脱口秀演员在美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可能说得还不错,但美国人意识不到他们背后有着多么辛苦的付出。
记者:提到中国的喜剧演出团体,你知道郭德纲吗?他领导的德云社在中国占了相当大的相声演出市场。你拜了丁广泉先生为师,从相声辈分上讲,你和郭德纲是平辈的了。
艾杰西:他是《欢乐喜剧人》的主持人,我每次录制节目的时候会见到他,有过一些互动。
记者: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刚才你的部分回答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即亚裔在美国的脱口秀市场上是不是比较难站稳脚跟?好像在美国从事这个行业的亚裔是比较少的。
艾杰西:亚裔在美国喜剧圈发展比较好的除了黄西,还有几个。SNL周六夜晚秀,是一个美籍华人,在他们的编剧团做卡司,还有个RonnyChen,但我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是什么,还有一个新加坡人叫JinxYeo,做得也不错。按照人口的比例,亚裔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确实还是少的,到底是因为圈内的种族歧视的问题,还是亚洲的家长不让孩子做喜剧类的工作,这些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很复杂。
最近在美国崭露头角的华裔脱口秀演员:新加坡人JinxYeo
我一直以来认为不管是什么种族肤色的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喜剧演员,可能刚开始起步很难,以后也会面临一些瓶颈,但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大家就会发现逗别人开心真的是一件很高级也很高尚的工作。
记者:感谢你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
记者:艾杰西先生你好,很高兴有这样一个采访你的机会。我们首先来关注一下美国对新冠状病毒疫情的防控情况。最近这几天,你的个人生活有没有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你目前在波士顿的家里,当地民众的情绪目前如何?
艾杰西:目前根据我的观察,美国越来越有当时中国疫情严重的时候,大家都隔离在家不出门的那种状态。
但是从一月底到二月底这整整一个月,美国社会在各个层面上都没有真正重视病毒的传播。就波士顿本地来说,大家对疫情真正开始改变认识大约是3月13日左右。一个重要的现象就是NBA和各种大型体育联赛陆续停赛,民众才发觉事情真的不好了。
NBA停赛48个小时后,马萨诸塞州州长宣布所有非关键社会的行业都要关门暂停营业,这两天管得更严了。我现在一整天最多也就是出一次家门。我家房子旁边有一条小河,我最远就是走到河边散散步,尽量避免接触其他路人,吃饭什么的基本全都是外卖,有了天天在家工作的那种感觉。
相比其他美国人,我一直追踪武汉抗疫的讯息,北京和大陆的一些朋友在二月份的时候一直也在告诉我中国国内的即时情况,回到波士顿之后我也马上组织了公益演出,所以我的脑子进入疫情的状态已经至少7周了。中国的趋势一天比一天好,美国的趋势却一天比一天差,我觉得我的脑筋最近都快废了。
总体来说,我觉得民众的情绪还好,但谁知道之后事态往什么方向发展?我的家人现在都很着急,现在这种情绪都开始感染到我了。我也希望生活尽快回到正轨。
记者:你在波士顿组织的援助武汉抗疫的那场公益演出,传播效果可以说是爆棚了,你虽然是个职业的喜剧演员,在那一刻有半个外交家的感觉,因为演出筹到的善款不但给中国一线医护人员不小的物资援助,也在精神文化领域向全世界展现了中国人民的乐观态度。
艾杰西:那场演出是一月底开始安排的,当时我的感觉是生存在两个世界,中国人天天在刷微信,出不了门;美国则完全是另外一副模样,好像病毒完全不存在一样。我只有一个脑子,面对两个截然不同的情况,我也在想如何把两者打通,我做这场公益演出也是为了提醒美国人,这场疫情肯定也会马上就要来了,而且美国人需要深刻理解当时中国人面临着怎样的问题,因为这些问题美国人早晚也会遇到。
无论如何这些故事都是美国观众需要知道的,同时我还了解到武汉当时的医疗和其他物资比较短缺,需要捐款捐物。用一个方式同时达到两个目标,我想最好的办法就是搞一个公益演出。这个演出的视频哪怕在网络上反响平平,没什么人看,那我依然会觉得它很成功,因为确实筹到了很多款项,捐了物资,也让美国人和中国人坐在同一个地方看同一个故事。当时的华人看了之后说对他们的心理也有很多的安慰。但是视频后续的影响比当天演出的影响还大,这一点让我没有想到。
记者:非常感谢您对中国的支持。此前美国总统特朗普提到疫情的时候,频繁使用“ChineseVirus”(中国病毒)这个称谓,给中美在外交层面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而且也容易造成亚裔被种族歧视。你是否觉得“跨文化幽默”是一个能抹平文化和意识形态隔阂的有效方式?
艾杰西:在这个话题上我想表达两点。第一,特朗普绝对不代表所有美国人,他只能代表他自己,他有什么,无非是他的平台大而已;第二,我希望中美双方的沟通需要更深入一点。美国媒体经常性的抹黑中国,因为这样的话语很有市场,当然这样的新闻也是有选择的传到中国的,并不代表美国当地媒体对中国的报道都是负面的,其实美国媒体还是有很多夸赞中国疫情防控得当和老百姓多么勇敢乐观的。
作为一个喜剧演员,我知道在台上什么样的话题更能让观众笑。中西媒体话语体系的碰撞这个话题不好笑,我也很难逗观众乐。但这个问题你既然问到了,我也想借助观察者网这个平台,告诉大家其实美国媒体对华报道没有看上去的那么糟糕。
记者:提到“如何把观众逗笑”,中文有个词叫“包袱”或者“梗”,英语相对应的叫“punchline”。你台下的观众是一群美国人或者是一群中国人,面对这样的差异,你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模式是不是不太一样?
艾杰西:一般来说,如果我想逗观众笑,我首先觉得段子要能把我自己逗笑,自己都不觉得好笑,那观众马上就能看到我不是一个很高级的演员。在生活中,如果我看到一些事情比较好笑,我会记下来,而且我会更关注除了我之外,谁还会觉得这个段子好笑。如果某个生活体验只有美国人会懂,那这个笑话我基本只讲给美国人听。但是如果某个段子是带有一定情景作为语意背景的,比如租了房的人更懂,或者刚分手的人更懂,那在编创的过程中,即便是面对中美不同的观众,思维也不会那么不一样。
我自己觉得好笑的,我先不评价它,而是先用手机里的档案簿先写下来,如果恰好有一个独特主题的演出,我就会思考有没有契合这个主题的段子,把之前记录的梗融合进去。当然这需要实践的验证,观众的反馈会让我知道哪些段子改编成功,哪些不成功。
记者:你可否再介绍一下当初在中国学习的一些经历,比如是如何拜到相声名家丁广泉先生为师的?他之前也确实收了不少的外国徒弟。
艾杰西:我2012年开始跟丁老师学习相声,我是拿了福布赖特奖学金来到中国的。福布赖特基金会是中美之间一个很重要的学术交流项目,我申请的课题是“跨文化幽默”。不过那个基金项目只有一年,到2013年底这个基金项目结束了,我还是觉得这项工作很有意义,而且我也很喜欢这种生活模式,可以自我控制我学习生活的时间。我也没想到一直到现在坚持了七八年,到现在还是一直坚持做喜剧。
记者:你之前参加了一档东方卫视主办的“欢乐喜剧人”节目。这个节目让更多的中国人认识了你。你在节目中用了一个包袱,就是讲北京和上海的生活方式的不同。根据你在中国的生活体验,你是否觉得中国的区域差异还是比较大的?
艾杰西:这是肯定的。我感觉相比南北差异,更显著的差异是城市和农村的差异。我是在美国郊区长大的。除了北京和上海之外,我还去过杭州深圳香港等等。
美国东西南北的人对幽默的理解也很不一样。在美国的脱口秀圈子,最有套路的段子是“纽约和洛杉矶的区别是什么”,因为讲的人太多了,所以就变成了套路,再讲的话观众就会觉得你很没水平。
我所成长的城市是波士顿,也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它的历史相对来说比较古老,虽然人口不多,但学校和博物馆不少,还有很多文化交流的基地,医学和生物学的科研比较发达,肯定和南方、和西部有所不同。生活在美国西部的人,比如洛杉矶人会觉得波士顿和纽约的生活比较像,但是他们的这种想象未必符合波士顿和纽约人的真实体验。这就有点像苏州和上海,两个地方的人肯定都觉得自己和对方有很多不同点,但北京人未必了解。
我对我讲的这些中国区域差异的段子比较满意的原因,不在于某个编剧或者创作人告诉我应该如何如何说,而是这些内容都是我真实体验过的。至少我自己要避免前人已经说过的套路,比如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的不同等等。
记者:目前大陆这边的脱口秀和相声的团体有很多,而且市场竞争也相当激烈。可否稍微透露一下,这个行业在美国的存在状况是如何的?
艾杰西:竞争确实很激烈,但原因很奇怪。在美国的某些深夜秀,比如“吉米鸡毛秀”(注:美国ABC电视台的一档深夜脱口秀),还有大卫·莱特曼(DavidLetterman)等等,他们请的那些嘉宾都是老江湖了,看了四十多年的脱口秀,知道怎么表演。中国这边。只有圈内的人知道谁的水平比较高,谁的水平比较低。
但是大媒体平台、网络公司等等很有影响力的平台,判断水准和圈内人不一样。中国现在的脱口秀演员不太靠段子的质量,而是靠关系和门路,谁和大的媒体平台走得近,谁就可以拿到敲门砖和打开市场的钥匙。真正有判断力的人在圈子内部,但是圈外的人基本上不判断谁长期来说有发展前途。
第二点,据我所知,中国的脱口秀市场体系和全世界其他国家最不同的是,演员需要挂靠在某个娱乐公司,也就是成为某组织的一员,作为旗下的艺人来发展自己。美国的脱口秀演员上台都是soloperformance(个人表演),所以都是个体户。
所以按照我的标准,严格来说中国并没有脱口秀的市场,只有明星的市场。对这个行业的人来说,真正赚钱的不是脱口秀的门票,而是各种签约和接广告,这样才能挣到钱。在这个运作体系下,脱口秀表演本身倒是次要的,谁的广告接单比较大,谁就是成功的脱口秀演员。当然会讲一些段子这是最基本的,但如果要在中国生存,必须要在错综复杂的的商业人际关系中找到门路。找谁签,签约多长,和谁合作多长时间,要搞得很明白。
我个人到目前为止还是保持了个体户的这个感觉,比较难。但是我还能活下来,那是因为我2012年开始说脱口秀的时候很多人还不在,我搞得比他们早一点,把坑占住了。当更多的人进入这个圈子的时候,先不说我水平怎么样,至少我混了一个脸熟,和各个俱乐部的负责人都认识。当然了,对未来我的发展来说,可能签到某一个公司会更好一些。目前有一些我比较愿意合作的公司,给他们办活动,比如和“单立人”脱口秀的关系特别好,“石老板”的创始人也是我的好朋友,还有和办“吐槽大会”的笑果文化公司合作得也很愉快。在办活动的过程中也涨了很多知识。
不管怎么样,我觉得脱口秀在未来的发展前景会很好,五六年前中国观众可能只知道黄西,王自健等等。但是现在脱口秀演员多了,观众的选择从“喜欢和不喜欢脱口秀”变成了“喜欢哪个脱口秀演员”,这样就可以帮助演员确立自己独特的风格,拓宽了个人表达的空间。这种竞争才是有益的,因为竞争的是风格和作品,而不是谁站了脱口秀的C位。
记者:你是一个外国人,这样一个身份是在中国做脱口秀算不算一种优势?
艾杰西:我有一些优势也有一些劣势。我上台一说话,可能观众比较好奇。因为观众想看你的脱口秀,首先心里想的是“我为什么要看你的表演,你值得我花费时间看”。我作为一个外国人,吸引到一批中国观众可能没有那么难,好奇心在一开始是一个大的帮助。
但是随着时间的拉长,这个优势可能会转变为劣势。因为中国观众会发现我的生活经验和他们的不一样,喜剧最重要的其实是“同感”。比如我想表达生活中的烦恼,讲一个在地铁上的段子,我想提供给观众的不是“外国人坐地铁会怎样”,而是“一个有烦恼的人在地铁上的事情”,因为我和他们住在同一个城市,地铁上也会发生大家都会碰到的类似的事情。另外一个是语言的障碍,我现在中文说到这个水平大家觉得已经很好了,但事实是显然我的英文更好。很多中国人看起来很容易的表达技巧,很多我都还没有掌握,所以语言的压力始终还是存在的。
比如上次录《欢乐喜剧人》的时候,演员们还要了录一段有关商业赞助的话,“大家好,欢迎来到欢乐喜剧人第六季,我是艾杰西,本节目由xxxx赞助”,就是这段广告词。说实话,这些“非人类”的语言太考验我了,我背得很费劲,当时感觉很丢脸,能读出来确实耗费了很大的工夫,我说不出中国人的那种绕口令的感觉。
对我来说一个很大的优点恰恰是面对美国观众的时候,可以在他们面前自如地用两种语言切换,而很多中国的脱口秀演员在美国做不到这一点。他们可能说得还不错,但美国人意识不到他们背后有着多么辛苦的付出。
记者:提到中国的喜剧演出团体,你知道郭德纲吗?他领导的德云社在中国占了相当大的相声演出市场。你拜了丁广泉先生为师,从相声辈分上讲,你和郭德纲是平辈的了。
艾杰西:他是《欢乐喜剧人》的主持人,我每次录制节目的时候会见到他,有过一些互动。
记者:再问最后一个问题。刚才你的部分回答也涉及到这个问题,即亚裔在美国的脱口秀市场上是不是比较难站稳脚跟?好像在美国从事这个行业的亚裔是比较少的。
艾杰西:亚裔在美国喜剧圈发展比较好的除了黄西,还有几个。SNL周六夜晚秀,是一个美籍华人,在他们的编剧团做卡司,还有个RonnyChen,但我不知道他的中文名字是什么,还有一个新加坡人叫JinxYeo,做得也不错。按照人口的比例,亚裔从事这个行业的人确实还是少的,到底是因为圈内的种族歧视的问题,还是亚洲的家长不让孩子做喜剧类的工作,这些原因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很复杂。
最近在美国崭露头角的华裔脱口秀演员:新加坡人JinxYeo
我一直以来认为不管是什么种族肤色的人,都可以成为一个很出色的喜剧演员,可能刚开始起步很难,以后也会面临一些瓶颈,但到了一定的高度之后,大家就会发现逗别人开心真的是一件很高级也很高尚的工作。
记者:感谢你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