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页: 1 / 1

粤港澳大湾区优劣势分析

发表于 : 2019-02-28 22:34:30
hkndr
商業 周刊
......

重中央分配,忽視市場之手

粵港澳大灣區涵蓋11個城市,若獨立成國,將是全球前15大經濟體。過去區內各城制度不同,彼此交流受阻。中國國務院2月18日公布《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畫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就是要加強融合。

但由此目標來看,《綱要》卻有兩個問題,首先就是「重規畫、輕市場」。

在《綱要》裡,洋洋灑灑為各城市規畫逾20項未來產業,從5G、基因檢測、人工智慧、現代中藥到動漫,還要做綠色金融中心與生態城。美國《華盛頓郵報》就稱《綱要》是「中國的矽谷夢」。

但這種規畫卻難脫計畫經濟色彩。《綱要》裡出現「國家」兩字達66次,從「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國家重點實驗室」、「國家級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各城市未來角色,已由中央分配完畢。但這種國家級的規畫,會有多少經濟效益呢?

......

缺地方首腦協調,難接地氣

《綱要》另一問題是「重垂直,輕水平」。大灣區涵蓋11個城市,卻不見這些城市首腦或企業坐下來互相討論,而是千里之外的北京下指導棋。《綱要》出爐後,香港《信報》創辦人林行止稱,香港全面「被規畫」、「被參與」,就反映這股憂慮。

這種垂直而非水平的規畫,可能有兩個結果,首先是難接地氣。《綱要》列舉諸多發展項目,從發展智慧能源,到「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這是當地最迫切的問題嗎?

另一結果是上命難違。若大灣區計畫由各城市坐下來談,執行碰到問題,地方首腦地位相近,尚可互相協調。如今《綱要》卻由上而下,若有窒礙難行,是否有城市敢冒犯中央?

事實上粵港澳大灣區目前最需要的,並不是中央規畫的未來產業,而是打破壁壘。粵港澳目前是2種制度、3種關稅,過去香港雖曾與中國簽署《 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開放香港產品服務登陸,結果卻是「大門開,小門不開」,原因就是珠三角各城市皆有自己的制度壁壘。

......

倘若人、貨、資金、訊息不能自由流動,大灣區的融合就不可能真正實現。因此重點不在未來產業或大建高鐵,而是如深圳前副市長張思平所建議:把香港的自由貿易制度,擴大到整個大灣區,將其建設為全中國最大的自由貿易區。

這至少有三個好處,一是打破制度壁壘,區內資源完全自由流動,交易成本將大減。二來補貼與管制取消,可倒逼區內企業提升競爭力。三來自由開放的體制,可立刻接軌世界經濟。就如鄭永年說:「比起地理,我們更需要制度面的大灣區。」

規畫產業、造橋鋪路,這些都是易事,打破地方壁壘才是難點。「建有形橋易,拆無形牆難」,這才是決定粵港澳大灣區成敗的關鍵。

新闻来源: https://tw.news.yahoo.com/%E4%B8%AD%E5% ... 01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