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策智庫與香港兩岸智庫聯誼會11日舉辦青年研討會,圍繞「港區國安立法與兩岸關係」和「對港區國安立法的觀察與思考」兩個議題展開討論。
會上,與會者圍繞港區國安立法的必要性、執法機制和對兩岸關係影響等問題展開熱烈討論。認為此次立法是破解香港當前困局的關鍵一招,其對「港獨」和「台獨」勢力的震懾作用正在顯現。認為在立法時要廣泛聽取香港各界意見,在執法中要切實維護國安法在香港的權威。
中聯辦台務部副部長曾繁信,以及香港傳媒界、法律界和智庫的青年專家、學者出席此次研討會。會議由中聯辦台務部二級巡視員魏敬東主持。
「港區國安法」正顯現震懾作用 後續執行是關鍵
香港回歸23年,《基本法》第23條卻爭議多年長期擱置,如今「港區國安法」有望填補法治漏洞,意義重大,但該法律後續如何具體落地和執行,同樣頗受關注。
三策智庫秘書長、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黃芷淵表示,「港區國安法」在修例風波尚未平息的關鍵時間點推出,是中央對香港政策的重大分水嶺。「港區國安法」的推出其實有跡可循並非突然,早在去年10月底的中共第十九屆四中全會公報中,已經對建立健全對香港的管制措施提出指導性綱領。她認為,接下來須就釋除疑慮、解讀法律及落地執行做好工作,包括如何處理灰色地帶問題等,須仔細推敲。
城市智庫財經及物流研究中心副主任於承忠提出,近來國際社會尤其是港台發生的許多事件,越發證明「港區國安法」立法有其必要性。蔡英文520就職演講沒有就兩岸問題提出新方案;美國黑人遇害事件激起美國人民反抗情緒,社會秩序被擾亂甚至可能涉及恐怖組織;6月9日反修例示威一週年活動雷聲大雨點小,號召人已開始忌憚「港區國安法」;香港《國歌法》投票現場雖有民主派議員潑污水,但只是給其支持者一個交代,其實質破壞力已被「港區國安法」震懾。城市智庫召集人洪錦鉉同樣認為,「港區國安法」激發港人「恐共」心理,重塑香港人對共產黨的認識,樹立了共產黨權威,作用不容小覷。「港獨」勢力會有所收斂,且與「台獨」勢力相對分割。雖然香港青年可能仍未意識到嚴重性,但對於壯年派「港獨」來說定有阻嚇作用。此前,林卓廷、許智峯等攬炒派在《文匯報》的一項訪問中,多回復不支持「港獨」或暫不表態,也側面證實「港區國安法」的威懾力已開始顯現。
律師李健豪從法律角度解讀,那些認為「港區國安法」違反《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說法是沒有事實根據的。全國人大是最高立法機構,《基本法》的權力來源於全國人大,且《基本法》第18條已規定,列於附件三的法律包括其他按《基本法》規定不屬於香港自治範圍的法律,因此從國家層面立法是有理可據的。此次「港區國安法」並非照搬《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而是在考慮香港具體社會情況基礎上立法,這也是尊重「一國兩制」的表現。在後續「港區國安法」具體落地過程中可能涉及的問題,例如審判國安案件法官的國籍要求、成立審判國安案件特別法庭、成立國家安全委員會、推廣國安教育等,可以參考澳門《維護國家安全法》。因《香港人權法案》第12條規定刑事罪及刑罰沒有追溯力,李健豪建議「港區國安法」在8月以前儘快頒佈實施,縮短空窗期,限制境外勢力干預9月立法會選舉。
「港區國安法」與兩岸關係:對台有警示作用
香港一直是台灣的「榜樣」,自去年開始的修例風波,有目共睹成為蔡英文贏得選舉的關鍵因素;「罷韓」行動中開始採用香港的攬炒模式;此後「港區國安法」推出,又會對港台關係、兩岸關係產生何種影響?
中評智庫基金會學術交流部主任束沐指出,「香港因素」對台灣政治、選舉的影響日益加深,不僅體現為島內政治力量打「香港牌」,更體現為越來越多「港式」政治操作應用於台灣政治鬥爭。同時,台灣政治力量對香港的干預影響、以及與香港反對派的勾連,越來越多地以網絡空間作為場域,港台關係面臨「質變」危險。他還認為,民進黨承受不了港台關係「崩壞」的代價,再加上西方涉港製裁併未落地,蔡當局目前還在觀望之中。
黃芷淵表示,蔡英文利用「香港牌」競選成功,但在回應「港區國安法」問題上,令自己陷入進退兩難的尷尬局面。她同時提到,「港區國安法」對台灣來說是一個強烈的警告,明確告知外部勢力——中國捍衛國家主權的決心和能力是不變的,未來面對「台獨」分裂勢力,北京亦可以《反分裂國家法》為基礎來打擊。台灣接下來應做好危機管控,避免誤判和發生意外。
洪錦鉉認為,「港區國安法」對台灣同樣具有警示作用,向台宣傳底線思維,切勿再把北京當作紙老虎。
特區政府兒童事務委員會非官方委員、平等機會委員會委員黃梓謙提出,探討台灣問題不應只局限於當下或未來三五年,還應該思考台灣「一國兩制」理想如何實現。如果「港區國安法」推行順暢,香港在未來幾年能夠實現治理目標,則可以對台灣起示範作用,有利於兩岸關係改善。
解決香港問題要走群眾路線 建立治理體系
反修例運動以來,香港的社會結構、貧富差距等深層次問題越發顯露,單純依靠港府、依靠大資產階級、依靠中央提供的框架而無具體發展戰略目標,已寸步難行。
《超訊》副總裁馬超從天、地、人三個方面解讀「港區國安法」,她表示,天是指香港作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一國兩制」不容挑戰;地是指香港面臨著住房、就業、教育等種種深層次的問題,這是香港未來爭取民心必須要解決的,國企和中資企業應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拓展在這些民生領域所佔的份額;人是指解決問題的關鍵在於關注青年人、關注草根,未來港府需要更接地氣,走到人民群眾中去,不應再把大資產階級當作統戰的唯一對象。
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候選人張婷認為,此前一直未能平息的反修例運動由於沒有提出系統的建設香港的方法論,因此註定無法成功,但同時要看到這場運動能夠擁有龐大群眾力量背後的內因,是青年人從最單純的視角出發,直指香港問題的根源——貧富差距與社會分層。因此,要巧借青年人的力量來解決香港固有的問題。她還指出,在港內地大學生並非少數,甚至與港生數量持平,但卻無法發聲,主要有三個原因:沒有被組織、沒有走群眾路線、沒有輿論引導。在未來,需要搭建平台組織內地學生力量,賦能於青年學生,讓個人力量通過平台得以發揮。
於承忠同樣提到,應該創建青年人代理人制度,通過塑造意見領袖的方式,讓更多年輕人參與到社會事務中。港府也不要對中央的政策照搬照抄,而應貼合年輕人的潮流,以年輕人能夠理解和接納的語言進行解讀。黃梓謙提出更深層次的問題,他指出,中央為香港定義框架,但香港自身缺少治理體系與治理目標。例如,大灣區除港澳外九個城市的發展目標已經定到2035年,但香港卻沒有自己的戰略目標;中國的脫貧有規定期限和任務,但香港的天水圍和深水埗依舊日復一日。因此,香港亟需解決治理體系問題,需要改革派,需要宣傳與動員,一旦一個區域有了成效,自然能夠擁有群眾基礎與力量。